我這個人,非常討厭去看牙醫。
但說真的,我並不是害怕看牙醫,不是那種一聽到「牙醫」就會嚇得哭出來的人。
我單純只是本能地反感,就是那種——只要一聽到要去看牙醫,心情就瞬間變差,完全不想動的那種反感。
其實從小到大我一直不太明白,為什麼自己會這麼排斥牙醫。又不是沒看過醫生,也不是特別怕痛,但偏偏只要跟牙醫有關,就全身上下都寫著「拒絕」。直到後來某一天,我才突然有點想通了,這種討厭的情緒,很有可能是「繪本」造成的。
沒錯,就是那種幼兒園、親子空間裡到處都是的可愛兒童繪本。
小時候,我經常出現在那種有許多繪本的空間,什麼親子教室啦、圖書角啦、診所候診區啦,甚至連某些朋友家的客廳都會有一兩本。那個時候智慧型手機雖然已經出現了,但還沒像現在一樣好玩,對當時的我來說,手機頂多只能拿來看幾段動畫影片,不能隨便打電動。所以我真正的「日常娛樂」其實就是翻繪本。
而你知道嗎?那些繪本裡最愛出現的主題之一,就是「衛生教育」。例如要勤洗手、不挑食、還有最重要的——刷牙!繪本們對於刷牙這件事的描寫,不只一次,甚至有點「洗腦式」地出現。為了讓小孩記得刷牙的重要性,它們會故意把後果講得非常嚴重,像是:
「如果你不刷牙,蛀牙就會跑出來!牙醫就會拿出一支又長又尖的電鑽,把你的牙齒鑽得亂七八糟!」
「你知道嗎?蛀牙很嚴重的話,整顆牙齒是要被拔掉的!會流血喔!」
「牙醫叔叔會拿出那種會發出『嗡嗡嗡——』聲音的機器,放進你嘴裡,一邊轉一邊挖!」
而且還不只這樣,有些繪本為了吸引小孩注意,還會畫得超誇張,像是牙醫背後有整面牆都是被拔出來的牙齒,有一整套恐怖手術刀工具組,甚至還出現過「牙齒妖怪收集者」這種明明應該是科幻恐怖片角色的設定。牙醫直接變成了某種牙齒邪教組織裡的科學家,每次看到小孩蛀牙就會露出「嘿嘿嘿」的詭異笑容。
那個時候的我被嚇得不輕,雖然嘴上不說,但心裡早就默默把牙醫歸類為「潛在敵人」。從此之後,每次聽到要去牙醫,我的腦中都會自動浮現繪本裡那台電鑽機器,還有那個全身白袍、戴口罩只露出一雙陰險眼睛的「牙醫博士」。
但話說回來,我後來還是去看了牙醫。國三那年我蛀牙了,沒得選,只能硬著頭皮去診所報到。那時候剛好是會考前夕,我們學校實施了那種高壓的「晚自習制度」,每天晚上都要留校自習到超晚,身心都快被榨乾了。你知道那種感覺嗎?就是無論你坐在哪裡、幹什麼事情,只要有一張椅子,你就可以秒睡。
所以當我躺上牙醫診療台那一刻,我竟然覺得那是我近幾個月來最放鬆的時光。那張診療椅太舒服了,不用思考、不用寫考卷、不用被老師念,更不用在課本上寫「生物是科學的一門……」之類的鬼話。即使醫生正在我的嘴巴裡用電鑽鑽牙,我的意識還是開始模糊——我居然、真的睡著了。
當下我心裡冒出一個超荒謬的想法:
「欸……這樣其實也不錯耶。」
所以總結一下,雖然我依然對牙醫充滿反感,也仍然會因為小時候那些恐怖繪本而本能地排斥,但某種程度上,我竟然也可以在看牙醫的時候睡著。牙醫診療椅,說不定根本是秘密充電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