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的態度,決定孩子的樣子

很多家長經常會用這樣的話來為自己的孩子脫罪:

「他還是一個孩子,你怎麼可以跟他計較?」
「他還是個孩子,你要包容他。」
「過動兒本來就這樣啊,你跟他計較什麼?」
「那個老師怎麼可以這樣對他?」
「都是老師不會教啦!」

這些話聽起來似乎是在保護孩子,實際上卻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。家長一再地用「他還是個孩子」當作擋箭牌,讓孩子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這樣的態度對孩子本身也會造成長遠的傷害。

要知道,即使是學校老師,每天真正能接觸孩子的時間,加起來也只有幾個小時。相較之下,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到的價值觀與思想,來自父母的影響才是根本且深遠的。也正因如此,當父母總是以「他還小」作為藉口,孩子也會漸漸產生錯誤的認知,認為這個世界應該要無條件包容自己、順從自己的意願。

這樣的思維會讓孩子習慣性地將責任推卸給別人,無法真正學習尊重他人、面對後果,更不懂什麼是「界線」。如果一個孩子在傷害別人的時候,家長不但沒有反省,甚至毫無愧疚之心,那麼這個孩子就很難從錯誤中學習,甚至會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。

父母的態度,往往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。孩子會觀察,也會模仿。每一次發生衝突或問題時,父母的處理方式與價值判斷,無形中就會成為孩子的行為準則。如果家長選擇逃避、推諉、護短,那孩子也會習慣性地選擇不負責任的方式來應對人生。

此外,這世界本就不是圍著任何人打轉的。所有的機會都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,不是因為你是孩子、是弱勢,別人就一定要讓給你。假如你沒有努力爭取,卻期待別人主動讓出機會,那就沒有資格批評別人為什麼不把機會交給你。

世界並不會因為你是誰而特別溫柔。
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