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到大,我媽媽對我的學習方式都有一個堅持——那就是「理解」,而不是死背。就像數學,並不是把公式背一背就能解題,而是要真正去理解:為什麼 1+1 會等於 2?為什麼 (a+b)(a-b) = a^2 – b^2?它的邏輯是什麼、推理是什麼?這些都需要我花時間去弄懂,而不是照本宣科。
雖然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的讀書效率變得很低,別人可能一下子就寫完了作業,而我卻常常還在一題一題地鑽研,甚至為了一個概念花上一整晚。但我很喜歡那種「啊!原來是這樣!」的瞬間,那種自己理解、突破盲點的快感。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,讓我對某些科目特別有愛——但也對某些科目,感到格外地排斥。
像是國文。
我非常討厭國文。國文課裡面總是要我毫無根據地去推測古人的想法,好像我可以讀懂幾百年前一個詩人在某個特定時空下的情緒。老師總是說「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的哀愁」,「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的豁達」,但誰知道他是真的哀愁,還是只是不想上班所以寫詩發牢騷?
尤其古詩詞裡的那些人,總是清高、總是窮困、總是被誤解。國文老師們卻總能把這些作者誇得像仙人一樣高潔,即便在史實裡這些人可能私德敗壞,甚至是渣男一枚,老師依舊能從他們的作品裡讚嘆他們在愛情裡的癡情與偉大。
這種現象讓我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——國文老師是不是一群很容易被PUA的人?他們似乎只願意相信課本上的那個「理想化版本」的作者,而忽略了現實中的種種矛盾。這樣的偏執與浪漫化,讓我感到無法認同。
我們總是在背那些古代詩人的詩句,總是在談他們如何懷才不遇、如何被貶離鄉、如何不為五斗米折腰。但我常常在想:那些真的有才華、真的有能力做實事的人,難道不應該是忙到沒空寫詩嗎?如果一個人天天在寫詩、在抒發自己的無奈,是不是也代表他其實沒那麼忙、沒那麼有貢獻?
而且那些詩歌,不就是古代人寫的emo文案嗎?我們現在嘲笑朋友深夜發限動「沒人懂我」「我只是想靜靜」,但卻要背古人寫的「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」,這兩者之間真的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嗎?是不是只是因為文言文聽起來比較高大上,就被賦予了某種不容質疑的文化價值?
我並不是否定古文或詩詞的美,而是我不喜歡一種強迫性的解讀方式。我可以欣賞它的文筆與意境,但我不想被要求用某種「正確答案」去理解每一篇文章、每一首詩。我覺得,語文如果失去了個人感受的空間,那它也就失去了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