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弟經常遲交作業,每次都一拖再拖,總是拖到很晚才開始寫。這樣的情況讓我一直很不理解,因為我小學的時候幾乎沒有發生過類似的狀況。後來我仔細想了想,經過一番分析後,我覺得問題很可能出在「娛樂」這件事情上。
在我小時候,家裡的電視還是用天線接收訊號的,能看的頻道加起來不超過25個。那時候並不像現在有網路、串流平台,所有的節目都得「等時間播」,錯過了就沒了。尤其是卡通,播放的時間更是有限,每天下午只有五點到七點這兩個小時能看動畫。對我來說,那段時間幾乎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時刻。
我記得非常清楚,下午五點到六點是《烏龍派出所》的時間,一天會播兩集。前半個小時會重播昨天播過的劇情,後半個小時才是新的內容。接著六點到七點則是我最喜歡的《哆啦A夢》,也是兩集連播。當時的我超級喜歡《哆啦A夢》,幾乎每天都期待著新的內容播出。
正因為如此,我會非常努力地在六點半之前把所有作業寫完,這樣才不會錯過當天的新劇情。如果有哪天沒寫完,我隔天也會特別努力,在六點之前就把功課解決,至少可以看到《哆啦A夢》的重播。那時候我通常能在五點半左右就寫完所有作業,這樣就能一口氣把《烏龍派出所》和《哆啦A夢》一起看完,心情也會很好。
對當時的我來說,看動畫是一種獎勵,也是我努力寫作業的動力。因為那個時段是固定的、不可錯過的。錯過了,就等於少了一天的快樂。那種「時間到了就沒有了」的緊迫感,讓我自然地學會安排時間。
但我弟就不一樣了。雖然我們在相同的年紀,面對的世界卻完全不同。現在的娛樂方式變得非常多樣,不再受限於時間。就算不看電視,他還有 YouTube、Netflix、Bilibili……等各種平台。只要他想,隨時都能打開,想看什麼就看什麼。沒有節目表,沒有固定時間,也就沒有「錯過」這回事。
我猜,對他來說,寫不寫完作業都一樣,反正他什麼時候都可以玩。對他而言,娛樂就像隨時擺在眼前的糖果,伸手就拿得到,不會因為晚一點就消失。但對我來說,那顆糖果如果沒在指定時間吃到,就永遠沒機會再吃了。
這種差異,看似小事,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們對時間的感知,也改變了我們做事的節奏。我並不是在責怪我弟,只是感覺現在的小孩在這種娛樂無限延伸、隨時都能獲得滿足的環境中,反而更難學會如何自律,如何安排時間,甚至不太明白「錯過」是什麼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