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我在媽媽的工作室裡,指導了一個小朋友吹直笛,就是國小音樂課上常見的那種塑膠直笛。其實學校確實會教孩子們怎麼吹直笛,但大多數情況下,教學的重點放在指法、音準和拍子上,卻很少提及最基礎的演奏技巧,例如怎麼運舌、怎麼正確換氣等等。因此,在指導這些孩子的時候,我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——他們幾乎不會運舌,吹奏時的換氣方式也不太對勁。他們習慣每吹一個音就換一次氣,這樣導致旋律變得支離破碎,音樂的流暢度大打折扣。
除此之外,學校還會教導孩子如何閱讀樂譜,並且為了保持評分的統一標準,通常會根據音準和拍子來打分。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:孩子們的基礎還不夠牢固時,就必須一邊看譜、一邊數拍子、一邊確認指法、一邊保持音準,甚至還要不斷思考樂譜接下來的部分。這種多工操作連我這個高中生都覺得吃力,更別說剛剛開始學習直笛的小朋友了。我更驚訝的是,他們在練習的時候,會為了數拍子而使用節拍器。對於一個連基本換氣、運舌、以及指法都還沒完全掌握的小朋友來說,容易造成,第二個音符的指法還沒想好,節拍器已經數到第四個音符,容易導致小朋友過度緊張,更加無法好好思考。
相比之下,我自己在練習直笛時,習慣採取更自然、更有沉浸感的方式。首先,我會先聽這首歌好幾遍,讓旋律住進我的腦子裡,這樣即使沒有樂譜,我也能在腦內回放這首曲子。接著,我會配合旋律先看一遍樂譜,把旋律與樂譜的關聯建立起來。然後,我會關掉音樂,自己試著吹奏幾遍,感受旋律在指尖流動的感覺。之後,我才會開始真正地分段練習,一段一段地精練,通常會特別注重開頭和結尾的部分,因為大部分的歌曲副歌都非常洗腦,旋律很容易記住。不過,也不是每首歌都是這樣,比如《卡農》就是個例外。當時,我為了練熟副歌部分,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反覆練習。
當然在練歌之前,最基礎的基礎,是熟悉的記得每一個指法,每一個音所需要的氣,吹氣的力道,運舌的方法
對我來說,先聽曲子再練習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,因為這樣旋律、節奏、拍子和音準早就在我腦內形成了「音檔」,我只需要專注於思考下一個音應該怎麼吹就好了。由於我已經把基礎練到爐火純青,只要腦中想到一個音符,手指就會自動知道該按哪裡,自然就能流暢地吹奏。不過,當遇到轉調的曲子時,還是需要特別注意,畢竟指法會有所不同,不能完全依靠肌肉記憶。
透過這次指導小朋友的經驗,我更深刻地體會到,學習樂器不應該只是機械式地照著樂譜吹奏,而是要讓音樂真正內化,變成身體的一部分。當旋律能夠自然地流露出來,演奏起來才會更加輕鬆、更加有感情。
同時也更深刻的讓我感受到了,基礎的熟練的重要性。